前幾日,看見網路上朋友轉載這篇文章,心有戚戚焉,
特別是受到國外教育短暫衝擊後,更能體會文中所述之困境與勸戒。
不少人說國外教育較為重視學術理論,甚過實際操作,
如果想要實務操練多的話,請在台灣研究所學習。
那時還不明白這段話的意義為何?
但是經過沈澱思考,才慢慢明白高階教育的意義為何。
國高中教育是為基礎教育,預備學生進入大學,
選擇特定領域知識時,應具備的基本能力。
而大學教育是就某特定領域的知識廣泛學習,
透過講課、課堂討論、作業報告等不同學習方式,
達到學生獨立、合作探討學習知識的目的,
半獨立半合作狀態的學習過程,
預備自己未來進入社會的基礎能力,
如:溝通協調、團隊合作、解決分析問題等能力。
而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更是不一樣。
如果大學是在學習分析解決問題,
那麼研究所就是發現探討問題。
研究生重點是把論文完成,也就是學術研究的成就與論述,
所有修課與報告都是為了完成最終的論文。
但是,就如文中所述,我們似乎本末倒置,
把研究所當成職業訓練所,不少人認為只要往上唸書,
就能夠為自己找一份一帆風順的工作,導致泛泛之輩越來越多,
劣幣逐良幣,但這些現象都無所謂,
最可怕的是,一群不知所以然的人,
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完成研究所課業,持續恍惚不定的職業生涯。
我們唸研究所的心態從
WHAT? (唸甚麼)-> HOW? (怎麼唸畢業) -> WHY? (為甚麼要唸),
這樣的方向是相當危險,會讓我們知其然,而不知所以然,
在最後論文日子,在痛苦邊緣掙扎。
最好的方式是相反,先知道我們為甚麼要唸?
論文要寫甚麼?再來談修哪些課程?
研究所是獨立完成研究,發現問題,解決問題的學術殿堂,
它擁有世上少數的艱澀理論,沒有作好心裡準備就出發,
就會持續在迷宮裡,看見自己的倒影,
在五花八門的萬花筒裡,消失地無影無蹤。